close




黃帝陵前的石碑




龍旗獵獵


中華根祖文化之旅點


    一


  沐濛濛煙雨,穿過密密的柏樹林,登上陜西省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之巔。路旁有一座長形石碑,上面赫然刻著“文武百官至此下馬”。陪同的朋友說,古代山路崎嶇,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,但行至此處,均下馬落轎,整理衣冠,平靜心情,恭行至陵前。我沿花崗岩路面緩步前行,參天的柏樹筋骨裸露,敲一下,鋼鐵般的音節傳遞而來,仿佛是遠古的回聲。不知名的小花開在樹下,空谷幽蘭。


  只見青松翠柏拱衛著一座青冢。陵墓高3.6米,周長48米。墓前有祭亭,亭中立一石碑,刻有“黃帝陵”三個大字,為郭沫若1958年所書;亭後一石碑,是明嘉靖年間立的“橋山龍馭”,道明此地就是黃帝乘龍升天之處。


  黃帝陵是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。從唐代起,這裡便是歷代帝王祭祀黃帝的場所。黃陵縣南距西安180公里,北至延安170公里。1961年,黃帝陵被國務院定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古墓葬第一號,所以得名“中華第一陵”。2006年,黃帝陵祭奠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,黃陵縣被譽為“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”。


  循著嗩吶悠悠,來到“馭龍閣”頂,眺望橋山,霧氣氤氳中,真有一股龍脈氣象。不太高的橋山蒼翠蓊鬱,茂密地生長著8.3萬餘株古柏,樹齡超過千年的就有3萬株之多。沮河水如玉帶環繞在山腳下。細察周圍印臺山、虎頭山、鳳嶺、龜山和盤龍崗的走勢,黃帝陵的位置,恰如一顆明珠,銜在巨龍的口中。


  二


  黃帝陵景區包括陵園區和軒轅廟區。


  黃帝陵園最早建於秦代,漢代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。寬闊的軒轅廟前廣場上鋪著5000塊大河卵石(象徵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)。印池上,跨花崗岩軒轅橋,連接95級臺階(寓意黃帝“九五至尊”)的龍尾道,拾級而上,即登臨廟門。


  軒轅廟門朝南,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建築。進門,滿院古樹清芬,柏樹、松樹、楓樹、紫藤……鳥兒躍鳴其間。


  最引人矚目的是一株高19米,下圍11米,虬龍般向天空盤繞的古柏,蒼勁的根露出地面,葉子卻密密層層,其勢巍峨。相傳這是皇帝手植柏,已超過5000歲了,英國的林業專家稱它為“世界柏樹之父”。


  另有一株枝繁葉茂的“挂甲柏”,樹榦斑痕密布,縱橫成行,細看孔孔洞洞的,似有斷釘在內,傳說漢武帝在上面挂過盔甲。


  碑廊立有200余通碑石,是歷代帝王的“禦制祭文”、修葺陵廟的記載及題頌石刻。碑亭裏陳列著孫中山、蔣中正、毛澤東和鄧小平在不同時期的祭文、題詞手跡。香港、澳門的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、何厚鏵題寫的祭詞比肩而列。台灣光復致敬團的題碑也在近旁。


  庭中,一對大大石腳印,62釐米長,2釐米深,是黃陵縣郭家洼村出土的漢代文物。據說,這就是黃帝的腳印。


  再往北,是香火繚繞的“人文初祖”殿,門楣上的匾文是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的手跡。殿內正中,木質壁龕內,嵌軒轅黃帝石像,四週雕有四靈圖案:上朱雀、下玄武、左青龍、右白虎。像前供放著牌位,上書“軒轅黃帝之位”。


  後面,就是氣勢恢弘的軒轅殿了,殿內中央豎有花崗岩石碑,上刻黃帝像。軒轅黃帝沉穩站立,形象端莊,神情專注,行進間講話姿勢,左手指前,步履向東又回首西望,舉止親切,冠帶簡潔,呈現出一代始祖修德振武的光輝形象。


  三


  黃帝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。姓公孫,名軒轅,是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。因崇尚土德,土是黃色,故稱黃帝。他英勇善戰,足智多謀,平服了當時各部落之間的戰亂紛爭,首次統一了中華民族。更重要的是,統一天下後,他帶領人們開始了農牧業的生產,發明瞭火食、衣裳、水井、舟楫、宮室、車、弓、貨幣、算術、文字、圖畫、音樂、醫學、天文曆法、禮制社儀等,讓人們過上了文明規律的生活,因此史稱“黃帝定百物之名”,“凡技術皆自軒轅”。他是神人合一、集天地大智慧、有創世之功的人文初祖。相傳黃帝有25子,共賜十二姓,此後的各姓氏都是這十二姓的分支。所以,凡中華民族後代,人人都是黃帝的子孫。


  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曰:“黃帝崩,葬橋山。”《漢書·地理志》曰:“橋山在上郡陽周縣,山有黃帝冢也。”這是關於黃帝陵的最早、最權威的記載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、歷史的變革,關於黃帝的葬地產生了多種不同的說法,除陜西說之外還有以下4種說法:河北說,山東說,河南說,甘肅說。對此,有關專家學者結合歷史文獻學、考古學、民族學、文化人類學、民俗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,多方論證了黃帝陵就在陜西省黃陵縣的橋山。


  四


  漫漫歲月中,中國人祭祀黃帝沒有中斷過。虞、夏兩代以祭祖之禮祭祀黃帝。戰國時期,開始把黃帝作為天神祭祀。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一累高臺,名為“漢武仙臺”,相傳是西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祭奠黃帝時,為祈長生不老而築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設有專門祭祀黃帝的“黃郊”。隋唐時期,對黃帝的祭祀進一步制度化。宋元時期,把黃帝作為歷代帝王之一在陵廟進行祭祀。明清兩代,將橋山黃帝陵列為國家祭典。民國時期,每年清明節公祭黃帝。新中國成立後,每年清明節有陜西省領導人主持的公祭黃帝典禮,還有重陽節舉行的民間祭祀活動。每年都會有大批炎黃子孫飛渡重洋、跨越關山來此祭拜祖先,寄託血脈綿延的慎終追遠之情。


  黃帝陵祭祀不僅是一項再行儀軌的祭祖活動,更蘊含著傳承中華文明,凝聚華夏兒女的深刻意義。特別是在國難當頭時,橋山黃帝陵更像是中華民族一面迎風招展的獵獵大旗,號召著全世界的華人同仇敵愾、玉汝于成。


  2009年清明節,台灣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與夫人參加了祭祀軒轅黃帝大典。連戰從“下馬石”下車,步行到黃帝陵前,一路神情凝重,一言不發。在祭陵過程中深深鞠躬,非常虔誠、莊敬,多次流淚。祭奠結束後,他匆匆回到休息室,揮筆寫下了“一功肇生機,萬古澤華夏”,真情流露,一氣呵成。


 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以來,黃帝陵旅遊經歷了從無到有,從單一的接待型向產業化轉變的過程。20世紀90年代末至2004年,隨著黃帝陵整修一期、二期工程相繼竣工,清明公祭和重陽民祭活動規模擴大、規格提升,黃帝陵的旅遊業煥發了生機。據統計,1984年以前,黃陵每年接待遊客僅四五萬人次,到1990年猛增至24萬人次,1995年超過40萬人次;2007年接待遊客61萬人次,旅遊綜合收入2.9億元;2008年旅遊綜合收入達到3.5億元;2009年接待遊客近百萬。


  離開黃帝陵時,雨霽初晴,軒轅廟裏布穀聲聲,長尾巴的鳥兒從高高的樹頂箭一樣地斜穿下來,又倏忽升上天空。想起軒轅廟碑廊裏,元至正二十年(1360年)張三丰的謁陵詩:“披雲履水謁橋陵,翠柏煙寒玉露輕。袞冕霞飛天地老,文章星煥海山清。巍巍鳳闕迎仙島,渺渺龍車駐帝城。寂寞瓊臺遺漢武,一輪皓月古今明。”今日瞻之,此言不虛也。


沉 香文 索雲峰圖


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591命理風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