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


書品亦如人品,書畫文章中展現的精神即為翰墨精神。


中國古人的文章書畫的造詣舉世無雙,其中蘊含著文人書畫家的品格風骨,成為後世的楷模,特稱為翰墨精神。書聖王羲之的翰墨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

王羲之,字逸少,號澹齋,我國東晉時偉大的書法家,被後人稱為"書聖"。其字飄逸而端莊,真率而蘊借,自然生姿,又給人以靜美之感,被譽為"飄若浮雲,矯若驚龍"。


王 羲之從小就喜歡寫字,七歲時字就寫的很端正了,十二歲時在他父親的藏書中發現有前人寫的《筆論》,便悄悄的拿出來認真閱讀。他父親發覺後,恐他看不懂,就 對他說:"等你長大了,我會給你看的。"王羲之跪拜說:"現在就讓孩兒看這書、教孩兒書法吧?"他父親高興的說:"好吧。你一定要記住學書法不僅僅局限於 筆端紙墨之間,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寫字與做人的學問。隻有人品高尚,書法才能超凡入聖。"


王羲之牢記父親教導,日夜閱讀各種經書和《筆論》,勤學苦練,因常臨池書寫,就池洗硯,時間長了,池水盡墨,人稱"墨池"。他做人誠實,舉止穩重,書法上博采眾長,兼善隸、正、行、草各體,尤善隸書。


相 傳王羲之有一次來到了神奇秀麗的天台山,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,但他對自己所寫的字還不滿足。忽見來了一位鶴發銀髯的老人,笑嗬嗬的對他說:"你 的字寫的不錯呀!"王羲之說:"哪裏!筆力不足,請您多多指教。"老人拿起筆寫了一個"永"字,說:"我看你志堅心誠學寫字,讓你領悟一個筆訣。把這個'' 永''字寫好,書法的真功夫就在其中。"


老人給他一筆一筆講解筆劃和架子結構,並告訴他寫字要淨心、要永遠保持高潔的心境。王羲之頓覺心 明眼亮,連連拜謝先生教誨之恩,再看時老人已飄然離去。王羲之急忙喊道:"先生家居何處?"隻聽空中隱隱約約的傳來:"卿的書法感動我,我乃天台白 雲......"王羲之得白雲先生指教後,練字更加勤奮,就住在山中一個岩洞裏靜心抄寫了道經《黃庭經》,這是一部道家修道之書,他的書法筆勢也更加開放 俊明,結構嚴謹。


一次,晉元帝要到北郊祭祀,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,再派工匠雕刻。工匠在雕刻時非常驚奇,字跡竟然滲入木頭三 分多,眾人讚歎說:"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!"(成語"入木三分"即源於此。)王羲之因才華出眾,被朝廷任命擔任過刺史、右軍將軍等(人們也稱他王右 軍)。他淡泊名利,愛民如子,到任會稽郡守時,正值當地遭受旱災,他先行開倉賑饑,救助百姓,然後詳細列災情上報,多次上書要求減免賦役,為民請命。雖身 為地方官,但對國家政治弊端和百姓宿願的大事,每每直言上諫,因此而觸怒權貴,他毅然辭官不做,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。



王羲之始終保持質樸的本色,虔心信道、修道,他的美文妙筆《蘭亭序》、《十七帖》等,堪為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燦爛的瑰寶。他以純正的心感受天地造化自然萬物之 美,探索宇宙的深奧精微,印證到書藝上,在《書斷》中說:"千變萬化,得之神功,自非造化發靈,豈能登峰造極";在《蘭亭》詩中說:"大哉造化工,萬殊莫 不均";在給友人的信劄《十七貼》中表達了對友人的關懷和尊道愛民的思想。他這樣總結作字"凡書貴手沉靜,含意在筆前,字居心後,未作之始,結思成 矣"、"爭先非吾事,靜照在忘求",認為靜心凝神,心正氣和,才能寫好書法。


王羲之書品亦如人品,清秀超逸,精妙絕倫。李白稱讚說:" 右軍本清真,瀟灑出風塵......掃素寫道經,筆精妙入神。"(《王右軍》)唐太宗李世民評價王羲之書法盡善盡美,稱其性格"以骨鯁稱",骨鯁意即耿 直、正直,並親筆撰寫了《王羲之傳論》,提倡天下學習他的字體,尤其隸書。王羲之身處亂世,能夠堅守信仰和節操,不事權貴,人們認識王羲之的書法之美,更 重要的是認識到作為文人應具有的正氣和風骨。


本文出自大紀元博客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591命理風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